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关于我求婚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爱情何等虚无缥缈,一直靠着意志和我两互相的信任,最终才得偿所愿。

蛮多身边的朋友都喜欢问我何时开花结果,但我总觉得这种问候,似是没有话题中硬硬挤出来尬聊的问题,对此我都轻描淡写忽悠过去,交给上苍吧 ahamdu……(喂!没礼貌!)

就近几年MCO 过后感触良多,其实戒指2017年我就买了,2018 年我和女孩一起去日本,btw 我们各自从大马、台湾两地往日本飞,又完成了一次牛郎织女的见面。我在那里的7天里,几乎无时无刻都带着戒指,终于我找到一个机会,我们一起乘坐大板Osaka 最大的摩天轮,我本来想在最高点的时候跪下求婚,怎知道风湿发作,最后没有求成。

呵呵开玩笑的,其实是因为彼此在聊天的过程中,我捕捉到女孩还未准备好,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她的坚毅仍然需要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释放,她大概不甘这么年轻就进入另一个人生阶段。我觉得很合理,她需要在年轻的岁月里呐喊属于自己的心声。那天,我止步了,戒指一直在裤兜里,我从摩天轮望出去,灯火阑珊,似乎照亮了我心里的一些还未被探知过的漆黑领域,我在那天找到了额外的一点成熟和成全。

那年,我28,她27。

之后,我两回到埋首在工作的日子里。直到30岁那年,2020,我在而立之年又有了萌生成家的念头,但MCO 一记耳光往我脸上扇来,迷迷糊糊中我又看清了现实,这绝不是好时机,世界进入混乱,自己经营的公司也受到MCO 牵连,一开始觉得没什么,但一次又一次的延期,危机也开始进入白热化,公司慢慢陷入经济困难,就连我的好友兼商业伙伴都耐不住压力离开我了。

虽然如此,那两年我充分休息养病,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空间学习和思考。重新规划,重新出发。

开放后,我们有了共识,继续维持两地还是一起呢?说老实,我没有理由去台湾发展,只能她选择回大马。最后她放下了10年的基础,回来了。

我之前一直在想,我不懂这个是不是最好的时光,大马经济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但看她每一天都很努力重新适应大马的生活,我就知道只要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时刻。

5月初她回来,磨合了一段日子,我就开始编排求婚的事。其实我们相恋12年,我相信即使没有这仪式,她也会答应我的。但我还是想办法为彼此留下值得记忆的回忆吧!

成功了!(我得左了)

想了很多很多方案,不是遇上时间不对,就是地点出现问题。最后我选择在一间名为 :MR CHEW 的餐厅求婚。因为我姓周,英文姓 last name 也是 CHEW。 Mr Chew 在 Mr Chew 求婚,好像不错。因此一个多月前就开始 email 这件餐厅,说我的大计,餐厅的 supervisor 也很配合。

计划在 10月16日进行。原因是:10月,拿个【十全十美】的意头;我1月生日,她6月生日,加一起就是16日。容易记忆。

我之前就听朋友说,跪下来那一刻千万别以为自己记得所有台词,因为绝对会空白一片。哼哼,身经百战经常在台上面对众人侃侃而谈的我,会相信这种鬼话吗?

不过我后悔了,当天一早开始,我的心情就忐忑不安,患有焦虑症的自己心悸得要死。一直撑到晚餐时间,去到餐厅又出了一些乱子。前面的餐饮我完全没有办法享受,一直盘算着待会的安排。那个按我指示行动的 Supervisor 虽然好,却频频过来问我们还有没有需要,我用眼神示意她自然一点,她似乎没有读懂我的话,这种超不自然的对接简直要命,聪颖的女孩似乎看出了一点端倪,我就说可能她看我胃口不好,所以过来询问一下是不是食物有问题。加上所幸女孩没有发现我裤袋有戒指这回事(我藏得很好),所以她也没有继续怀疑。

隆重介绍,不断给我出乱子的 Supervisor!很感谢她啦!

最后,我打开录影,吩咐supervisor 拿手机假装要为我们拍照,这个时候我跪下来。脑里面超级复杂,我的情况似乎有点不一样,不是一片空白,是一片死寂。我本来有一句很有意思的求婚对白,也忘得一干二净,嘴里只剩 '下意识' 驱使的 Pls marry me,Pls Say Yes.

女孩最终看我可怜,接受了。餐厅里其他客人也为我鼓掌欢呼,有个大哥似乎很高兴,有种:欢迎我下地狱,终于有人陪他被困于婚姻牢狱之中的模样,难道这使他释怀了?不置可否,就单纯地接受鼓励吧!

我放下心中的大石,终于有胃口了,外形好像大便一样的甜品也显得非常美味。Shit!可恶!(真的很像,没拍到照片不好意思,确实也不好意思影响大家。)

这里有女孩略剪的video,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不勉强呵呵。


过程就是这样。


但很多时候,电影或电视剧里把最美好的大结局都放在了恋人不如婚姻殿堂,之后就没有后续了。这让人感觉结婚就是爱的至高点。其实婚姻只是一个仪式,两人决定一起生活的那天,其实恰恰才是开始。

我真心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下一个阶段了,加油吧!给自己,给女孩。

以上。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创造【缤纷价值】

 最近致力在跑【分享会】,希望改善亲子之间的交流,唤醒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爱与真善美。

教育长达10多年的日子,我算是一定程度捉摸到孩子内心的世界,纵使还需要很努力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持续揣摩、组装孩子的思维模式,但我还是乐此不疲。


在这段日子,我更深刻体会到我们东方家长,会较容易错误地认为【赚钱能力】,就是反应孩子自身价值的代名词。尤其农历新年的时候,本应该是享受传统气氛,却成了彼此攀比的时间和场合,孩子会被问成绩优劣,青少年被问方向感长大要做些什么,成年人被问赚多少钱等等。每一个阶段,都围绕着同一个去处,就是成就,而众多人对成就的观念里,却是万恶的【钱】。

小孩拿红包,早已忘了红包承载的是一份祝福,大家都只关注里头的【价值】,给多了就是神,少了就被调侃,甚至恶言相向。感恩的心态早已面目全非,一个不小心,就被这污染的洪流冲刷了纯净的心灵,放眼望去,全身淤泥的自己此刻和身边的人都一样,反而显得理所当然的模样。

抱歉有点离题了。

我想说的,正是我们对【价值】的诠释,每个人的理想都不一样,但很多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忘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和志向,为生活奔波,被账单压得喘不过气,害怕亲朋戚友嫌弃穷酸的眼光,于是日以继夜赚钱,最后真的只剩下钱。

我喜欢和孩子打交道,一直以来都是。他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守住心中理想的一群人,即使我知道他们长大后仍然会遇上上一段内容的阻滞,看着他们和聆听他们的时候,那种灼热总能燃烧我,让我时不时回忆心理一直想坚守的那一份【价值】。


因为家穷,从小我就知道钱有多重要,并且理解钱能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对社会一知半解的自己,也曾经历一段对钱异常着迷的时光,但身处教育后,我才发现社会需要金钱运作的当儿,更需要一群有胸襟和理想的人,为社会创造更大的可能性与价值,并且让它循环于每个人之中。只要你真诚地服务越多人,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提升。

有些理想和钱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其价值却很伟大。我们应该设法让孩子了解,先造福人群,方能也必能 “自身获益”。




我也理解很多“理想”还有“梦”需要金钱推动才能创造出来,但我也想告诫大家,价值的体现并非只有实体现象,孩子内心的真善美,也是社会价值,我们人人都应该守护每一位孩子这份真挚的内心,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带来良性的改变。


我们循环在这个乌烟瘴气的时代太久,难免身心劳损。家长们也是为了让家庭变得更加美满才致力于拼命赚钱,为孩子打造更好的环境,却损失了孩子内心的发展。其实我们长大后,并不是不懂得孩子的需求,只是我们忘记了。




我现在努力的,只是尝试唤醒各位家长而已;我现在做的,也正是慢慢堆砌价值,让大家都能找到最初的自己和向往。

有谁不痛惜自己的子女,我们只需要彼此携手鼓励并善意提醒,难题就能得到回应。

缤纷是个创造价值的地方,我希望自己走过的路,都能缤纷起来。


共勉哦。

BTW 我的【亲子沟通密码】分享会 3.0 打定了,留意我们的FB 吧。
一起学习,欢迎你。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孩子的试错成本

“这是一个问题你懂吗?”

“我孩子有问题”

“这就是问题啊”

“你不觉得有问题吗?”


我经常被问得哑口无言,从别人的口中不停重复所谓的【问题】,当事人还未理解问题本质,就着急地抛出问题,其实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而我的问题是…… 大家口中的问题,是问题的根源吗?

有一句话:如果你想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

我经常告诫或分享,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当然有它的原因,但如果把问题放大看,在个人感受上只会形成强烈的 “我觉得” ,那么别人的感受就不必理会了吗?

常常家长和孩子闹矛盾的时候,大人们会很着急想 “解决” 孩子的表面【问题】,但矛盾的根源你找到了吗?最后我们越是着急,以情绪解决就会带来反弹。比如用愤怒解决问题,孩子会在惊恐之中收敛和改善当下的错误,但之后会变本加厉地重蹈覆辙。

为什么?因为根源问题没解决。铲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只要他长得够大了,只要他能独立思考后,恶习就会变本加厉地萌生,这就是家长们所说的【叛逆期】。但叛逆的根源来自年龄吗?还是社会?其实来自长久累积的 “弹簧效应”,弹簧被按得越紧,反弹力就越大,小学时段家长的威严或许可以压制住孩子的错误,但总有一天,弹簧会无法再往下压,反弹的时候必定伤及周遭的人甚至自己。

还有另一种情况,弹簧会被压坏,什么弹性都没有时,这孩子的人生、个性、思维,也就失去了弹性,完了。

我们需要试错,而任何试错都需要成本的。请别再说:【我是为他好】;【我帮他铺好路】;【我要他以后怎么怎么样……】等等。表面金碧辉煌,内里败絮其中。如果这么做,孩子长大后错误成本会更高,因为越是长大,我们的试错成本更小,代价更大。

你永远不知道,未来那一条路是对的。珍惜现在。

我们要做的,只是慢慢学会放手;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替我们做决定教导孩子。


孩子加油吧,
家长们也是。

我们一起发掘孩子的潜能,把问题的根源找出。倾听他们的内心。

共勉

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热度的极限依然是【爱你】吗?

昨晚拿着手机看完又看38岁的王心凌在跳唱《爱你》,不必思考也知道自己的原始细胞一定在催化着我荷尔蒙,让我不自觉地嘴角上扬。女孩虽然有些不悦,但对象是王心凌,她也表示可以接受。哈哈。

老实说,我本对这节目没什么兴趣,在女孩的介绍下,我发现节目其实可圈可点,可圈的部分当然有自己喜欢的艺人(如谭维维),至于可点嘛…… 算了,点起来的话会很负面,还是正面一些吧。

但这篇文我想针对【王心凌效应】说说一些看法和感受。


当节目组还在烦恼设计台本、玩剪辑的时候,王心凌仅仅依靠一首2004年发行的歌曲《爱你》就把一个已经躺平的节目活生生带飞。当中那么多位知名大姐姐,王心凌在节目中的镜头其实不多,几乎寥寥无几。但她仅仅以【甜心教主】之名演唱了一首歌爆红网络是节目组始料未及的,看了一些资料,我推测该节目在首期的剪辑中所分配的节目分量和开播之前的宣传侧重点都没有压在王心凌的身上。而当时的预测,节目组 target 的观众群可能只有偏重于女性观众。

但他们这次真的忽略了当年的那些歌迷,他们不是死了,而是年纪大了而已。(也有人说从高三看到现在三高了,王心凌还是没变,笑死。)音乐一播放,其甜美的笑容、歌声、舞姿,都把老粉们变年轻了,顿时回到那个青涩腼腆的年代。最重要是没有年龄违和感,一样那么动人。


经过本次现象级的爆火后,身为轻粉丝的我固然替教主开心,但个人比较担忧的,是这种一边倒的风评,显然不符合互联网的规律,当这种热度进行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带来宣传效果的反噬,资本有时候会为了追求热度而去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最后受害的还是艺人本身。


娱乐大众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保持新鲜和新颖就更难了。身为一个歌手,有一群歌迷因为喜欢这首歌而喜欢一个歌手是当年常有的事,比起现在的偶像经济新时代,而立之年(30岁群众)的歌迷,比起稍微有点外表就乱圈粉的 00 后在对音乐的审美和试听习惯更加固定和纯粹。



个人认为,一切有关音乐的事最好还是留给音乐本身吧。

希望教主可以保持初心,粉丝或非粉丝对她和其他那些年代的歌手艺人,都善良一些吧。




我了解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一扇窗去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众人的青春和回忆。

不要借故否定它,也不要无条件地加冕它,让它自由才是最好的。

爱你。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学习上,守规矩是好事吗?

“ 这个孩子很有礼貌,规规矩矩,很棒!”

“ 要做个守规矩的孩子,这样大人才会疼你。 ”

“ 你要守规矩哦,不然警察就来捉你! ”

上面这些话,我经常听见,本来觉得没什么,但这两年让我重新思考这个命题,守规矩。

(规矩意思是規和矩,指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也指一定的標準法度、成規。)


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守规矩呢?就是在公共场合或公共设施上,我们需要对一个环境进行某范围内的守则。比如在马路上行驶车辆,需要遵守马路上的规矩,因为马路不只你一个人在使用,个人的鲁莽会导致他人受损,亦即侵犯他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会受到惩罚,这便是 “法”。

我们无时无刻都活在法律底下。或者说很多环境都有属于自己的 “法”。

在学校,要穿校服;在班上,要安静;去食堂,要排队;老师说话,不能插嘴顶嘴。等等。


在我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守规矩】其实有另一个代名词,就是【不允许挑战权威】。

它和交通规则不一样,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 “法” ,在这个 “法” 底下,会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学习正确,学生只需要服从命令,把所谓知识带回家就是完成了使命。

所以在这个教育基层底下,所谓的学术自由、自由意志、探索、体验,就会不小心变成废话。

而教师们在这种教育机制下,一旦享有了这种命令式的权力,就很难再割舍这种毒瘾般的教育手段。【我有绝对权力,操控和评定学生。】教师在班上成了绝对的法度,他的心里有一把衡量孩子的尺,而这把尺的刻度,是基于教师本人的三观而定的。班上的学生也从小被这把尺衡量自己,并且深信这把尺对自己的刻度,就是一切,影响深远。

偶尔有些被视为 “叛逆” 的学生尝试提出询问(不论礼貌的基础下),但只要教师觉得他触犯了 “法” (包括该教师的心理活动),即可在不考虑对错的情况下,以权威解决。如:你给我安静。(不细说,自己脑补。)

爱因斯坦不就是问了个愚蠢的问题被老师扇了一记耳光吗?这看似愚蠢的问题,实质却是从没有人尝试理解的问题。而这道问题,却为爱因斯坦在探索的路上挖掘了更多的未知。他的发问错了吗?站在教师的角度,就是我上述的心理活动。

说老实,我也经常犯这种错,毕竟这是大环境和自小熏陶下形成的、难被察觉的潜意识。


这让我想起以前有位家长从日本回来,他告诉我日本的企业里,下属一般上都不会挑战主管,因为对他们来说,服从才是一种美德。另外,如果你要晋升,就必须有足够的年资,比如做了20年,才能有晋升的机会,而非实力。这也不小心在日本的大环境中,形成了一种 “法” 般的习俗。

这也为日本延申出一种奇怪的社会情况,就是出生人口剧减,人口老化严重。

新生代都不敢生孩子了,还谈未来?(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话说回来,孩子的学习情况看来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我的意见是,教师们可以的话,自降身段吧。看看他们的视野,打开那一扇叫作千禧年的窗户,给 00 后的世界一点挑战社会和权威的空间,让他们勇敢探索未来。

我们极度需要更多想法。墨守成规,不如踏步向前,主动改变?


借这篇文章,也鞭策鞭策自己吧。一起加油,好吗?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堕落,由此开始

我一直都对自己的国家抱有希望,毕竟国家身份认同上,我是马来西亚人。

比如李宗伟和林丹对打,纵使两者都喜欢,但仍然希望李宗伟能实现让马来西亚国旗飘扬在奥运会上,为国增光。

但今天,马来西亚司法让我失望至极,歌颂三大民族的和谐和平等根本就是谎言。身为教师,我如何说服自己的学生要坚守正义?相信公平公正公开?今天起,我真的不敢开口告诉身边的人:请信任我们国家的司法,一定能为我们取回公道。这已经成为屁话了。



身为教育者,我一直都认为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只要国民教育程度高了,才能匹配国家高度。现在是非常明显,国家被一群废物操控,是非不分,让一群本来就缺少教育的市民在法庭中喧闹,不正视自己的错误,只把自己一手造成的惨痛放大,并将仇恨实施在对方(司机)身上以求所谓 “正义”。


经过几轮反复的判决,今天的结果完全毁我三观。

孩子死了,固然可惜。我也能理解父母的伤痛。但要了解并参透生命的命题,这便是代价啊!要不然怎么让我们的社会和大众父母亲正视已经失衡的问题呢?


孩子三更半夜可以群朋结党骑单车在马路上玩耍,父母全然不知。这已经不是新鲜事,没有发生任何意外的时候,大家都不为意,而且似乎都默许这些孩子的行径。就这么一直相安无事,在没有代价的情况下,安然持续着这些非法行为。

可惜,最终悲剧仍然发生了。

孩子用生命作为代价,理应让国家交通法、父母家庭教育和关怀、国家司法等等方面,重新思考并且修理残缺的一面,让社会更加安定,让驾驶者抑或孩子都受到应有的保障。



可惜,有关单位如孩子的父母、国家司法、甚至整个社会风气都刮着仇恨的风,再让有心者顺势把 “失智的病毒” 注入种族的裂缝上。大家都把矛头指向司机,觉得只要把她 “绳之于法” 才能解开大家的心头只恨。


因此堕落,便由此开始。


最后,社会没有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崩裂了,对公正和公义失去了仰望,无法再正视每一双带着有色眼镜的友族同胞。大家都倒退了。


我除了失望和愤怒,已经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有人说哭笑不得?我现在只想哭。

我开不了这种玩笑,真的…… 我的下一代,还有什么可以支撑他们成长呢?


默哀。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有一种觉得,叫做【父母觉得】

老师,我觉得他累了。

老师,我觉得他饿了。

老师,我觉得对他来说很难。

老师,我觉得他一定要休息下。

老师,我觉得他吸收太慢了。

老师,我觉得他不会喜欢这个……

老师,我觉得他被欺负了……

老师,我觉得我觉得我觉得……

最后,这个【我觉得】扼杀了多少孩子探索和突破的机会?慢慢孩子也会认为这份【觉得】就是他目前的状态,然后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自动这么【觉得】,最后成为推卸责任、自我否认、制造借口的口头禅。

我只是想说,请家长们相信自己的孩子其实可以很坚强。我能充分理解,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欲是一种身心散发出来的自然现象,但保护欲也会很容易变成控制欲,为了排除一切危险的进行曲,索性在危险之前为孩子排除万难,披荆斩棘的父母最后还可能觉得自己很伟大。

可是世间万物,不达平衡就会物极必反,这也是定律。

所以我们东方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后只成为引爆未来栋梁支柱崩塌的导火线。

我们可以不让孩子披荆斩棘,但起码让他们也有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危险意识,现在新生代的世界虽说更具挑战,但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机会相反也比以往更强更多,每一个世代都有他们的生存哲学,但对于人生的摸索,仍然靠他们自己。

就像玩游戏一样,孩子在玩,父母在旁指指点点,最后还抢过来玩,把孩子应该体验的过程都夺了,他只有看的份。这样只会引发两种后果,一、他以后变得相当被动,而且会永远怨恨父母夺走了属于他的主导权;二、以后他有什么关卡过不了,就找父母,父母在世或许可以解决,可是父母离开后呢?

恐怖吗?其实我还没有说到最恐怖的部分。

曾看过一则新闻,有位刚考上北京大学的优秀生,在入学第一天跳楼自尽,留下遗书给父母:

你们要的我做到了(进入北京大学),现在还我自由吧。

我们活着,有时候太自以为是,我们以为这么做那么做就是为了对方好,殊不知这是一种变相的精神虐待和控制欲。

其实不只大人对孩子,现在连两性关系都形成了很多 “约定俗成” 的奇怪契约,本人觉得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道德观。但每个人都有自由,这方面暂不讨论,多说无益。


希望各位珍惜孩子长大的时光,多一些信任,相信他们。发光不只是太阳的专利,任何一个孩子也能发光。


如果有任何亲子之间的烦恼,可以找我聊聊,彼此学习。


PS:我的分享会将无限期延迟。我在此向已报名的人士致歉,目前确诊人数太多,不便开讲。

2022年1月30日 星期日

新年与生日?

记忆犹新,21岁生日那年,我和妈的对话。


我妈说:大概没什么人会记得你的生日。(我妈为我炒着寿面,她看日历才想起我生日,那时候正置农历新年,BTW 我的农历生辰也是年初五。)

我: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忘记,何况别人?(我靠着墙,看着我妈在狭窄的厨房熟练地烹饪。)

我妈:不是,是农历新年期间,大家都在忙里忙外,哪还有闲心记你的生日?(我妈的意思要我给她下台阶。)

我:好像也是。(我挖挖鼻孔装作不在意。眼神空洞地看着我的寿面里那几颗珍贵的虾仁。【我喜欢吃虾,那时候特别日子才能吃】)


其实关于生日这回事,有点像每一年生命的延续。它是你出生的证明,让自己理解到某个日子对你来说,是特别且重生的感觉。

就像新年愿望一样,每一年都有一个重生的愿望,弥补以往还未完成 还未实现的事。这天,就像是一个加冕的日子,给自己的年岁上冠上【重生】的代名词。

吹蜡烛许愿,成了靠近愿望的小小形式,虽然简单,却让人感到‘ 希望’ 确实会在这天之后的某些契机里,换成某种惊喜降临到自己身上一样。

听下去很复杂,其实人很简单,就是不断为自己制造许许多多的仪式,让这些仪式赋予我们生命的路途中,多了一些修饰。人生路途漫长,空荡荡的路旁,何不种些花草呢?除了赏心悦目,也可能引来蝴蝶。


前几天女孩问我星期日有没有节目,我说了一大堆,看了日历才发现原来自己生日。

这个年纪,生日似乎可有可无,毕竟自己的人生不能祈求别人会给你惊喜。繁忙刺激的生命里惊喜和惊吓似乎只有一线之差,所以【安静】反而成了最珍贵的曲目,在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回想一下自己一路走来的故事,也是一种享受。

如果可以把过往的伤心和开心捣碎,洒在未来,也许一个不小心,就能在前方的风景上看见属于自己的花海?


听起来像狂想曲,但可以了。


虽然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富翁,三年级就和弟弟摘果子去市集卖,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零用钱,以前打开钱包里头有一张紫色的元首头像,我就觉得自己是个有钱人了。

曾看过一个视频,有位外卖小哥回答为何要那么努力,他说:喜欢的女人太美,要买的东西太贵,努力点吧。

心领神会啊,不断告诫自己不妨努力点,至少不后悔没努力过吧。

我一直都不受约束,柑你拿用华语读不是太好,广东话【金你拿】简直就是祝福爆表!
别受外界眼光怎么看,做自己才能活得更有价值。


好了,祝自己生日快乐,希望早日成为富翁,完成自己儿时的愿望。

我也就不透露自己年龄了。对我而言:青春的载体不是身躯,是我灵魂(安慰自己)。



新年快乐,祝大家,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