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性相近,习相远。

 今天这篇文章,会为大家解决好几项问题。但主要是探讨——习惯。

我们一般都会希望孩子提早养成“好习惯”,那么养成好习惯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相对的,就是改掉“坏习惯”。

首先,什么是“坏习惯”?看了那么多资料,为大家简单概括一下,只要是对自己没好处甚至有害身体,或可能直接 / 间接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都可算是坏习惯。

 


整个MCO 下来,我领悟到孩子要养成习惯的时间要比成人更快,而且更加根深,要解锁的话,需要非常费劲。一般数据来看,一个人要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的时间,也就是三个星期。虽然这三个星期很辛苦,但三个星期换来的可能是影响一辈子的好处。

是的,要养成好习惯是有难度的,首先,自制能力不够好的人,在坚持好几天后,就会打回原形。而自制能力较弱的一群人,就是小孩。所以大人很多视乎需要为小孩制定规矩,连续性一段时间鞭策和提醒,久而久之,习惯被养成之后,就会成自然。

比如我们要孩子吃饭前洗手,如果没有大人在前面鞭策,很可能在没有提醒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徒手捉饭吃,因此需要一段时间的提醒,养成习惯后,无论在什么场合,用餐之前就会想到洗手。旁人看下去就是那么知难的事,但这种自然的背后,需要经过一小段时间的培养。

以上的,是从零到有的阶段。这种习惯的养成,是比较基础的。

 

但现在我要说的另一种,就是从“坏习惯”改成“没有这种坏习惯”,最后到养成“好习惯”的阶段。这种才是挑战。

首先,这两个月下来,在教学上,我常遇到的是,孩子对于独立思考方面,真的变弱了很多很多。比如做数学题,思维变得单一,或者选择不思考。

其实大家懂吗?“不思考”其实也是一种坏习惯,至少在学习的阶段来看,这和懒惰没有分别。是的,懒惰本身对自我塑造上没有帮助,所以怎么消除这种坏习惯呢?

“逼”或“诱导”孩子思考,是我最近在不停探索的事。没错,我用“逼”这个字。

有时候孩子不思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题目很难,而是思考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很累。当然这也关系到我们本身的教育,多数建立于 spoon feed 上,解答不到,就给答案。最后,孩子被培养出:“索性等时间给答案”的习惯。何等哲学啊。

如何“逼”和“诱导”孩子呢?这两个方法,其实对懒惰思考的孩子来说,是痛苦的,所以大人在开始时的日子里需要陪他们度过这段时光。坚持别给答案,用反问的方式诱导他们前往答案的方向去,这有效,而且有觉醒的作用,让他们整理思路;另外,就是“逼”,需要用时间,不管时间到了,还是父母在等,我们身为教师,需要用点手段,这一题不过,或者无法完成,那么就请家长再等等了。不然孩子会觉得家长就是救星,只要撑过了时间点,就赢了。

不,绝对不能让步。

慢慢,孩子知道这些规则之后,就会慢慢在练习题上配合自己的思考循序渐进。

一段时间后,坏习惯就会改掉,慢慢进入培养另一种好习惯的时间轴之中。比如什么时间,需要先解决什么,再处理什么,最后才去玩耍或做自己爱做的事。

 

其实大人也一样,我们很容易让自己堕入舒服的氛围里,这个圈子叫做“舒适圈”。别小看这个,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处于这个死循环中,因此才无法跳脱现状。有没有试过一种情况,就是明明很想改变,却一直难以达到?

其实和小孩子培养成坏习惯的过程是一样的,你问孩子,你想考好成绩吗?你想变得勤劳聪颖吗?几乎所有学生都会举手说想,但事实上,他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缺少了监督过程的因素,还有鼓励的声音。

舒适圈有多可怕?我举几个例子,一些人好吃懒做,放班回家刷手机,多么舒服啊,本来想着回到家出外跑跑步,和孩子走走公园的,但那么一瞬间,这种感觉就消失了。因为习惯了。

再比如,一些人习惯了以愤怒解决事情,遇到问题就越发愤怒,大吼大闹。其实这也是其中一种舒适的状态,因为控制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感到极度不舒服,把愤怒投射在他人身上,对他们来说,这样更容易处理他心中的烦恼和问题。

你看,多恐怖?

 

同理,我们希望孩子做这个做那个,赶快做功课上床睡觉等,其实也是想让自己有多一点喘息的时光而已。

 

所以,追根到底,我们要解决的是“习惯”的问题。

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啊!

 

我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正视自己的缺点,承认它,然后鞭策它,改掉它。

我知道过程是困苦的,但我们仍然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有机会,何不试一试呢?对吗?